<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索引号: hbqzfqzfb/2021-0117 公开责任部门: 区政府办
        公开日期: 2021-12-07 09:33 发布文号: 汉政发〔2021〕14号
        公开目录: 区政府文件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

         

        汉政发〔2021〕14号

         

        安康市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纲要》已经区委、区政府审定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

         

         

        安康市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日

         

        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纲要

         

         

         

         

         

         

         

         

         

         

         

         

         

         

         

         

         

         

         

         

         

         

        安康市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人民政府

        二〇二一年十二月





        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一、把握新阶段新使命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当前,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但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务必充分认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二、充分认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义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全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脱贫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极大增强了全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欠发达仍是全区的基本区情,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仍然艰巨繁重。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立足农业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从增产到增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为建设“富裕汉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

        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农民生活品质还不够高,制约了人民共同富裕步伐。通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确保农民富裕富足,使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第二节 规划范围

        《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涉及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行政管辖区范围(不包含高新区、恒口示范区(试验区)管辖范围)。

        第三节 规划期限

        《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四节 规划依据

        一、相关规划

        1.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2.《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3.《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4.《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

        5.国家《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专项规划(2018-2022)》

        6.《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7.《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

        8.《陕西省乡村振兴标准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

        9.《安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

        10.《安康市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1.《安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

        12.《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

        13.《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乡村产业振兴规划(2021-2025)》

        14.《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乡村生态振兴规划(2021-2025)》

        15.《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乡村文化振兴规划(2021-2025)》

        16.《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乡村组织振兴规划(2021-2025)》

        17.《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乡村人才振兴规划(2021-2025)》

        18.《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规划(2021-2025)》

        19.《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发展规划(2021-2025)》

        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各行业领域其他“十四五”相关规划。

        二、政策文件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0〕30号)

        2.《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

        4.《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教发〔2021〕4号)

        5.《关于切实加强就业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人社部〔2021〕26号)

        6.《交通运输部关于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交规划发〔2021〕51号)

        7.《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银发〔2021〕171号)

        8.《关于印发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卫扶贫发〔2021〕6号)

        9.《关于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协作帮扶专项活动的通知》(人社厅函〔2021〕98号)

        10.《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人社部发〔2021〕45号)

        11.《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办法》(2021年)

        12.《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中农组发〔2021〕7号)

        13.《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中办发〔2021〕27号)

        14.《关于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实施意见》(国乡振发〔2021〕5号)

        15.《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陕发〔2021〕5号)

        16.《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施意见》(陕发改县域〔2021〕657号)

        17.《陕西省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实施办法》(陕农组发〔2021〕5号)

        18.《陕西省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十六条政策措施》(2021年10月)

        19.《关于支持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实施意见》(陕乡振发〔2021〕23号)

        20.《安康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安发〔2021〕7号)

        21.《中共安康市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委、安康市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汉发〔2021〕5号)

        22.《关于全面落实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汉脱贫组发〔2021〕2号)

        23.《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选派管理办法》(汉办发〔2021〕1号)

        24.中国共产党安康市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2021年9月)

        其他有关政策文件。


        第二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十三五”期间,全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八大行动”,落实“八个一批”精准脱贫措施,经过全区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如期实现了“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的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区231个贫困村、60996户20298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贫困人口占全市25.5%、全省4.3%的脱贫任务,为全市全省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贡献了汉滨力量。

        特色产业扶贫硕果累累。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累计投入涉农资金21亿元用于产业发展,累计产业扶贫169263人,产业扶贫帮扶政策覆盖83%以上的贫困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849元提高至11200元,增加3351元,实现了贫困村增收产业、技术服务、带贫益贫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从无到有再到全覆盖的历史跨越,创造了“产业发展、集体增利、农民增收”的共赢局面。坚持“种养结合、长短结合、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粮油基础产业、农业五大富硒产业和多元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村都形成了1-2项扶贫增收产业,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20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数量连续五年保持省市第一,建成农产品加工厂113家,入选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家、家庭农场195个,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带贫益贫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集体经济,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分产业、分层次、分岗位培训贫困群众3万余人,其中累计培育职业农民3580人,实现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贫困户都掌握有1-2门产业技术。通过土(林)地流转、订单收购、园区(社区工厂)务工、技术服务、同步同业、生产托管、返租倒包、电商帮扶等带贫模式,带动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人均年增收1500元。

        教育扶贫成果成效显着。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深化教育扶贫“345”模式,实施教育脱贫“八大行动”,有力保障了贫困家庭学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控辍保学坚强有力,全区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巩固率达99.3%,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巩固率达100%,建档立卡家庭适龄儿童少年无一人失学辍学。教育资助精准落实,实现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应助尽助、应享尽享”、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政策及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职业教育不断强化,实现技能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有效解决了大班额、大校额问题,着力解决了“入园难”“入园贵”“择校热”、教育资源区域性结构失衡、职业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等热点难点问题,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和省级“双高双普”合格区。

        健康扶贫防止因病返贫。以建设“健康汉滨”战略为目标,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确保了贫困户健康有人管、患病有医治、治病有报销、大病有救助,有效防范了全区贫困人口因病返贫致贫。新建、改扩建医疗卫生机构31个,所有行政村(社区)均建成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合格村医,建成“互联网+医疗健康”综合服务平台,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就医环境,患病人口救治比例达99.97%,大病贫困患者集中救治任务全面完成。全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茨沟模式”,贫困慢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创新探索新农合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在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的基础上,推行“3+X”医疗保障体系,实施“零押金”入院、“一站式”结算,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乡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聚焦农村供水、交通、能源、通讯、住房、环卫等设施短板,持续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新建安全饮水工程530处,解决了饮水困难群众29.9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6393万人)的饮水难题,全区饮水安全达标率达到100%,集中供水率达到97.02%。累计新修、改扩建村组道路2132公里,新开通通村客运线路89条,实现了行政村100%通水泥(沥青)路、贫困村30户百人以上自然村(村民小组)100%通水泥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100%通客车和建制镇基本通等级公路。实施了385个村的电网改造,电力入户达标率达到100%,建成光伏电站21座。实现所有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农村住房安全全面提升,累计危房改造7042户,避灾生态搬迁6115户19705人,全区农村危房改造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农村环境治理成效突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面推进,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垃圾收集处理率稳步提升,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2%,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6%。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特殊人群关爱及养老服务等政策全面落实,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力,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5.58亿元,64%的特困供养对象实现了集中供养,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2.5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近30万人次,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8.3%、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82%,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特殊人群关爱及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1723万元、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助264.5万元,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5所,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老年公寓、医养结合机构390个。

         

        就业扶贫促进稳定增收。实施有组织转移就业一批、就地就近就业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四个一批”精准扶贫举措,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实现了贫困户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农村劳动力年均转移就业稳定在16.3万人以上,其中贫困劳动力年均转移就业9万余人,累计发放交通补贴37235户69678人。发展新社区工厂108家(毛绒文创产业80家),总部级企业8家,实现了百户以上集中安置社区全覆盖。建成就业孵化基地9个,培育就近就地转移示范镇13个,成功创建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区)。累计扶持创业2342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8523万元。累计公益性岗位安置14253人,其中生态护林员5584人。累计技能培训36048人,为全区新社区工厂、五里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培训输送2.8万人(次)。

        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完成。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扎实推进,基本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累计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70个(其中800人以上安置点21个),安置23809户81594人,总体易地搬迁总量占到全市的26%、全省的10%,占全区建档立卡总人口的40.2%。安置社区(点)服务功能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建成搬迁配套现代农业园区147个,2万余搬迁对象就地就近务工增收或通过土地林地流转、入股获得分红,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2个,200户以上的安置社区实现了“五

         

        ”创建工作全覆盖,培育了恒口雷河、谭坝松坝、县河红升、大竹园七堰等一批示范社区,县河红升社区入选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

        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速构建,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显着增强。基层党组织日益健全,以创建党建标准化示范村(社区)为抓手,将党建工作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170个搬迁安置社区采取新设、挂靠等方式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支部+X+贫困户”经验先后得到中省媒体关注和报道。群众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区镇村(社区)综治中心建设全部完成,综治系统实现了市、区、镇、村互联互通,全区“三率两度”实现了“六连升”。社区治理体系更加有效,易地搬迁村(社区)完成自治单元调整划分,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2个、城市标准化社区10个、智慧社区11个、“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35个,夯实了社区服务基础。

        乡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以新民风建设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建成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总馆2个、分馆27个、服务点51个、24小时图书馆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12个、百姓大舞台150余个,各类文化活动服务群众共计250余万人次,“乡村文化理事会”“新民风讲习所”“四点半课堂”等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品牌亮点显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

         

        区创建通过验收。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创排《莲花碑》《风雨赵家楼》《半云榜》等汉调二黄大戏5部,复排传统汉调二黄本戏、折子戏10余部,创排小戏小品和综艺节目30余个,编辑出版新时代新民风文学、文艺作品集2部。非遗保护成效显着,在全区非遗项目重点分布区域命名219个非遗传习所并授牌,建成区级非遗展览馆1个、村史馆10个。文化产业稳步推进,发展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0户、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示范单位4个。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战略,有利于加快开放合作、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国家推动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汉江流域城镇带,全区依托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融入周边区域发展迎来了良好机遇。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建设,全区作为陕西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安康重点开发区域,具有承载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机遇。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治理相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时期,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将获得更多倾斜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其中产业振兴有利于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文化振兴有利于夯实农民发展精神基础,人才振兴有利于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生态振兴有利于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直接受益水平,组织振兴有利于确保乡村安然有序和谐稳定。

        扶持政策连贯利好。国家不断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二者有效衔接的顶层设计,指明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和方向。国家对脱贫县设立五年过渡期,并明确“四个不摘”要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根本指导。国家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域改革创新,建立了高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细化完善了精准帮扶、金融帮扶、督查考核、干部驻村帮扶、资金管理、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等制度办法,将极大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处于治理体系重构、竞争优势重塑、经贸规则重建的叠加期,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度调整期,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可能呈现常态化、复杂化态势,发展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极大冲击,波及全区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企业经济复苏,减弱带动就业增收效应,增加返贫风险。

        总体发展基础较弱。欠发达仍然是基本区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带动严重不足,投资增长的动力和后劲乏力。创新引领能力不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滞后,发展新动能培育不足。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对优质资源和高端要素吸附力不强。民生保障仍有短板,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生态环境、就业增收、社会治理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巩固衔接任务繁重。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之后,相对贫困问题突出,城乡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低,农村发展滞后,不同群体间收入水平、生活条件差距较大。贫困人口结构发生转变,相对贫困人口规模大、构成复杂,工作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成果还不扎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农村产业基础还不牢靠、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对农民就业增收的长期带动效应不足。着力解决农业不强、农村不美、农民不富的问题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任务。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发展为要、民生为本、生态立区、产业兴区、项目支撑、创新开放”发展路径,把脱贫摘帽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按照“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治理跟进、改革促进、示范带动”总体思路,夯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做好工作机制衔接”三大基础,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宜居乡村建设、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公共服务供给巩固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基层组织能力建设”七大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建设百优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全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区)镇抓落实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区镇村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全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要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坚持群众主体,把激发脱贫人口、低收入群体内生动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感恩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创新教育帮扶模式,多形式多途径持续强化“志智”双扶工作,增强重点帮扶村、重点帮扶人口可持续脱贫致富能力。

        坚持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坚持全区一盘棋,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巩固脱贫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要敢于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不断创新推进模式,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巩固成效。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和环境,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身农业农村发展,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

         

        第三 发展目标

        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全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巩固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一批在全省全市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镇融合、农旅融合重点镇,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城乡融合效果显着,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着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321”基层治理模式全面落实,争创全省首批“平安银鼎”,建成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先行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全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

        2035年,全区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四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持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坚决防止返贫和新致贫。

        第一节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强化区级领导联镇包村工作制度,加强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选派管理及驻村帮扶工作,确保行业部门、镇(街办)、帮扶单位、工作队长、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干部等职责不变、人员不撤、力量不减。

        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优化、延续、调整现有帮扶政策,确保主要政策延续性,保持过渡期内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总体稳定,落实落细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政策投入向薄弱村延伸。

        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平稳有序做好各级扶贫机构职能的调整优化,夯实区级统筹、部门协同、镇为主体、村抓落实精准帮扶工作体系,采取“三保障”、综合保障、就业帮扶、产业帮扶、扶志扶智等精准帮扶措施分层分类开展帮扶,持续推进社会帮扶。

        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强化低收入家庭信息监管、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成效监管、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作风监管等,做到返贫致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确保巩固衔接政策落实、工作进度、工作质量、资金运转、作风纪律等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第二节 健全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加强监测及动态管理。监测范围覆盖所有农村人口,以农村家庭为单位,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即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农户)。重点监测家庭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及时发现产业就业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风险等规模性返贫风险隐患。建立农户自主申报、镇村干部排查、行业部门筛查预警、各类监督渠道反馈、平台监测分析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常态化做好动态监测和帮扶,实行网格化和动态销号清零管理。

        分层分类实施精准帮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结合监测对象的家庭劳动力状况、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情况,分层分类落实综合保障、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扶志扶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帮扶政策措施。

        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持续加强与常州市武进区的衔接,在继续争取资金支持、援建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在产业开发、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招商引资等方面开展协作,加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行业对口支援。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支持共建产业园区、援建扶贫车间、开展消费帮扶,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

        夯实省内区域对口帮扶。继续争取省级25家“两联一包”帮扶单位、市级70家帮扶单位工作支持,充分利用省内国企、教育、医疗“三大帮扶体系”,加大落实区域对口帮扶单位西安雁塔区、民用航天基地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两地合作交流与发展。加强企业结对帮扶,建立守望互助的帮扶格局。

        坚持和完善定点帮扶工作。继续深入对接中国建设银行等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协调资金和项目,深入推动消费帮扶,加强脱贫村优质农产品供给与帮扶区居民“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需求精准对接。深化“云生产”劳务扶贫模式,继续加强安置社区集中式“云生产”基地和村口分布式“云生产”站点建设,扩大农村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

        开展企业联村兴村行动。落实“万企兴万村”行动,吸引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深化企村结对帮扶,鼓励企业积极到农村投资兴业,全面参与乡村振兴。鼓励民营企业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公益基金等,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和公益帮扶。引导东西部协作及对口支援民营企业跨省域参与企业联村兴村行动。

        第三节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持续强化控辍保学工作。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七长”责任制、联控联保、行政督导和月报制度等工作机制,建立“一生一表”辍学学生工作档案,加强台账管理和动态监测。从严规范学籍管理,常态化排查劝返并定期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严防辍学新增和反弹,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严格、规范落实好教育资助政策、“雨露计划”补助政策、教育优待政策,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坚持“一人一案”,做好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工作。

        提升重点群体健康水平。完善公立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对象调整为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易返贫致贫人口,加强部门、医保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合力推进先诊疗后付费、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统筹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优化调整脱贫人口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继续对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给予全额资助,低保对象给予定额资助;分类调整医疗保障扶贫倾斜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倾斜支付。有效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继续做好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扩大病种范围,持续做好脱贫户、边缘户慢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保障农村基本住房安全。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强住房安全动态监测,继续延续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和农村住房救助政策,因地制宜采取农村危房改造、租赁补贴、空置房调剂等措施,动态解决新增无房户、危房户、老人住危房等安全住房问题。做好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高烈度设防7度区域11镇39户农房抗震改造试点工作。切实保障受灾群众住房安全,对农户唯一住房受损的,及时提供临时安全住房;对受损房屋开展安全鉴定,限期完成修缮加固或拆除重建并入住;对不宜原址重建住房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采取盘活存量房源或易地新建住房等方式实施搬迁安置。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推广钢结构装配式等新型农房建设,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风貌,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加强农村安全饮水保障。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长效机制,夯实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持续做好供水薄弱地区、脱贫地区、脱贫人口等饮水状况动态监测,及时化解农村供水风险和隐患,保持动态清零守住农村供水底线。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体系,加快村组小型供水工程量化赋权,大力推行“供水协会+计量收费+管护补贴+脱贫户”的饮水安全工程管护模式,改造提升农村老旧供水工程。抓好易地搬迁安置点水表计费智能化、物业化管理试点。

        第四节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保险提标扩面。加强城乡居民养老服务保障,完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在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对农村困难群体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引导灵活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健全全民医保制度,完善医保参保缴费政策,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农村社保、低保制度,缩小城乡社保、低保差距。完善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保障制度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到2025年,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均达到95%以上。

        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强化基本生活救助,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依规全部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对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的脱贫人口,按照低保政策或低保边缘家庭政策执行,对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按规定落实渐退帮扶政策,鼓励其积极就业,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标准,加强分散特困供养对象的照料服务。加强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完善临时救助等急难社会救助,积极购买社会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尽救”。

        健全特殊人群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救助和服务保障,严格落实基本生活费补助政策,解决好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强化教育保障,强化监护责任,建设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儿童福利院、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20个留守儿童之家。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持续实施“民康计划”和“福康工程”,新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

        第五节 做好扶贫资产管理

        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到户类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并建立资产台账,有序推进资产确权登记。加强资产后续管护运营,对农村道路交通、农村水利及饮水安全工程、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电力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管护制度,落实管护经费,明确管护责任;对确权到村的社区工厂、光伏电站等固定资产,以及村集体经济资金直接投入市场经营主体形成的股权、债权等权益性资产,明晰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及处置,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村级公益事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对确权到户的扶贫资产由农户自主管理和运营,村级组织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帮扶。规范互助资金协会运行,进一步提高会员入会覆盖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第五章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积极发展品牌农业,发展壮大绿色循环工业,聚力发展乡村特色服务业,落实产业链链长制度,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完善乡村产业体系,增强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积极发展品牌农业

        在稳定发展粮油产业基础上,狠抓“畜牧、茶叶、魔芋、蔬菜、核桃”农业五大富硒产业和“蚕桑、食用菌、中药材、家禽、养蜂、稻渔、水果、拐枣、花椒、油茶、天麻”等特色产业,优布局、建基地、补链条、提品质、强品牌,打造优质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秦巴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

        一、夯实粮油基础产业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油种植效益和生产保供能力,坚决守住粮食面积产量只增不减的底线。在优势片区建设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粮油高产基地,促进粮油品种更新。支持北部叶坪、中原、紫荆等五个镇建设高品质粮油基地,打造“北部粮仓”。推进建设优势粮油作物展示田,加强粮油新品种示范推广。到2025年,粮油种植面积稳定在87万亩,粮食产量保持在16万吨以上、油料产量达到4.5万吨。

        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撂荒地治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及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到2025年,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巩固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扩大推广面积。持续抓好化肥减量增效,对基础好的镇村开展整体推进,针对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开展肥料利用率试验。继续做好耕地质量监测工作,优化监测网格点位和类型。常态化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引导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养畜过腹还田、秸秆成型燃料、秸秆食用菌种植等技术。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建立耕地分类管理清单,对污染耕地开展修复治理,确保土壤质量安全。

        二、发展农业五大富硒产业

        畜牧业。严格执行养殖规划管控,杜绝在禁养区和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地方新建规模养殖场。按照“猪—沼—园”循环发展模式,构建以张滩、关家、县河、瀛湖、晏坝、流水、大竹园、洪山、牛蹄等镇为主的“南山”畜牧产业带,以五里、建民、茨沟、大河、关庙、早阳等镇为主的“北山”畜牧产业带,在五里、张滩、关庙等镇建设肉制品生产厂区。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因地制宜创新养殖模式。完善疫病防治体系,落实细化养殖、调运、屠宰、加工等重点环节动物防疫措施。落实全国“龙头企业带万户生猪产业帮扶项目”,以阳晨集团为引领,继续发挥生猪产业联盟带动作用,围绕良种、育肥、饲料、肉制品四大方向,落实生猪产业“1+10+50+100”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推行《富硒猪肉》标准,助力全区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区生猪饲养量达到85万头,肉牛饲养量达到8.4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34万只。

        茶产业。充分发挥茶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种源基地、产业基础等独特优势,以“三带两区”建设为中心,以茶叶示范镇、精品茶叶示范园为重点,持续抓好良种繁育、主体培育、品牌创建和产销对接,不断完善以“陕茶一号”为主的“安康富硒茶”标准体系,推进瀛湖、双龙、流水、大竹园、牛蹄等镇合力打造茶叶标准化发展样板区,推进建设全市茶产业发展研发中心、育种中心、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打造“陕西茶叶第一县”。到2025年,茶叶初制加工厂达到100家、精制加工厂5家,取得SC认证茶企达到35家,市级以上茶叶园区超过40家,申请使用“安康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的茶企达到50家以上,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22万亩,其中标准化茶园16万亩。

        蔬菜产业。以城区周边和海拔500米以下的浅山地区为主,建设城市周边、南北两山蔬菜保供基地。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天瑞源公司为引领,积极推广“忠诚”模式,推广高效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建立生产监测系统,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依托天瑞源蔬菜园区建设蔬菜育苗中心、加工配送中心、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心,争创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积极组建蔬菜产业联合体,带动全区构建集蔬菜育苗、种植、仓储、冷链、采摘、培训、研学等功能为一体的发展格局,打造安康“菜篮子”基地。到2025年,全区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

        魔芋产业。选择海拔650米以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腐殖质丰厚的中高山区,建设秦岭南麓、巴山以北、西凤凰山、汉滨东部、月河川道等魔芋产业带。以“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为主导,带动适宜区农户建设标准化魔芋种植基地。以优源、康安等企业为龙头,引领魔芋产业发展,重点打造魔芋核心种源基地,健全农资供应体系、病虫害防治体系、种植管护技术服务体系,积极开发适销魔芋方便食品、健康产品和保健品。到2025年,全区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核桃产业。以北山原有核桃园为基础,建设“巩固提升”核桃产业带,抓好“原生态”米核桃种质资源保护,聚焦产品加工、新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和全产业链培育,不断提升核桃产业综合效益。聚力抓好基地建设、园区培育和提升,积极推广翻土施肥、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良种改造、合理间作套种等关键技术,打造一批高标准核桃示范园区及航母园区,推动核桃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到2025年,全区累计改造提升核桃基地15万亩。

        三、培育发展特色种养业

        蚕桑产业带,以五里、沈坝、中原、关家、大河、瀛湖、县河等镇为主。食用菌产业带,建设以茨沟、谭坝、大河、关庙、吉河等镇为主的香菇产业带;以大河、中原、沈坝、紫荆、茨沟、谭坝、洪山、流水、双龙、瀛湖等镇为主的天麻产业带;以晏坝、五里、县河、流水等镇为主的羊肚菌产业带。中药材产业带,以中原、叶坪、石梯、瀛湖、茨沟、谭坝、紫荆、流水、大河、张滩、双龙等镇为主。家禽产业带,以建民、县河、张滩、早阳、谭坝、瀛湖、大河、五里等镇(街办)为主。养蜂产业带,以瀛湖、县河、茨沟、叶坪、中原、吉河、晏坝、建民、双龙、关庙、五里等镇(街办)为主。稻渔产业带,各镇(街办)因地制宜发展。水果产业带,以瀛湖、新坝、建民、流水、吉河、五里、叶坪、坝河、双龙、茨沟、石梯、张滩等镇(街办)为主。拐枣产业带,以早阳、关庙、双龙、瀛湖、坝河、石梯、县河、吉河、大河、流水、茨沟、五里、建民等镇(街办)为主。花椒产业带,以牛蹄、关家、洪山、关庙、瀛湖、大河、双龙、吉河等镇为主。油茶产业带,以洪山、五里、建民、瀛湖、流水、双龙、吉河等镇(街办)为主。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品”模式,建设特色产业精品基地。到2025年,实现蚕桑提升改造3万亩,发展食用菌700万棒、中药材3.2万亩、家禽530万羽、养蜂4.5万箱、稻渔种养1.4万亩,实现水果品质提升13万亩、拐枣提升改造2万亩,发展花椒3000亩、油茶2万亩、天麻5万亩。

        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通过建立“区校合作”机制,依托中国(安康)富硒产业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安康学院、市农科所等科研院校在汉滨设立安康农业创新中心、研发基地、试验基地,推进建设富硒食品研发中心。进一步培育基层农技推广员,壮大农技推广队伍,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开展科普示范镇、村(社区)创建活动,每年培育区级以上科普示范镇(街道)2个、示范村(社区)5个。

        推广适用农机装备。加大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引进和推广一批先进适用农机、智能设备。支持建设镇村农机服务站,鼓励组建农机合作社。用好用活中央和省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加强农业全过程机械化推广。支持有条件的经营主体采用先进农机装备,积极推广立体栽植、多层养殖、控温控湿、物联网等装备。

        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乡村试点示范村建设工作,促进物联网、大数据赋能乡村经济。以五大主导产业为依托,发挥阳晨、忠诚等龙头企业的标杆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推广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智慧农业。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数字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加强数字农业技术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发展共享农业、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模式,鼓励发展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

        五、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全面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依托五里工业集中区和航母产业园区等载体,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升重大疫病防控能力。到2025年,全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粮油和商品蔬菜80%以上实现质量可追溯,畜禽死亡率控制在省定标准以下;区级以上经营主体生产的农产品全部实现追溯管理,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实施品牌强农工程。“扩大品牌总量、提升品牌质量”为主线,围绕全区主导及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生态富硒农产品品牌集群,不断延长品牌价值链,扩大产品宣传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安康富硒区域品牌经济”发展体系。到2025年,全区打造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20个,“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60个,其中“国家级地理标志性产品”4个,全区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12%。

        六、打造产业融合发展载体

        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农业产业园区作为农牧业基地建设的基本单元,推进实施“百园航母、千园提升、村村覆盖”工程,进一步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产地农产品初加工,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以具备条件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基础,择优创建农业科技园区。到2025年,全区354个涉农村(社区),村村都有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产值过亿元的现代农业园区4个,产值过2000万元的40个。建成区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300个以上,市级以上100个,其中航母型园区30个以上,建设省级产业示范园2个,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建成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抢抓全省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年行动计划的机遇,整合资源,争取政策,支持现有具备基础的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特色小镇等载体开展创建工作,重点在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产城融合、新技术渗透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农村产业融合的示范样板。到2025年,争创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2个。

        特色化发展田园综合体。按照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发展理念,探索“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支持建设以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实现村集体、村民双增收,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专栏1 品牌农业发展提升工程

        (一)优质粮食工程。山地中小型机械示范与推广项目、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优质粮油新品种及新技术引进示范项目、特色粮油开发项目、优质粮油加工项目。

        (二)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项目、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提升项目、污染地块修复治理项目、撂荒地治理及统筹利用项目、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

        (三)农业五大富硒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畜牧产业阳晨产业联盟体系建设工程、规模养场建设项目、能繁母猪繁育场建设项目、国家原种猪场和种公猪站建设提升项目;肉牛、肉羊、肉鸡、蛋鸡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规模化养殖场配套清洗消毒中心项目、区级畜禽无害化处理厂建设项目、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项目、区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项目、陕南白山羊保种基地建设项目。富硒茶产业:建设大竹园镇、晏坝镇、双龙镇、流水镇、瀛湖镇、牛蹄镇高标准茶叶基地,“陕茶一号”茶叶新品种推广示范项目,新农高、德润、春润、钰丰、汉岚、京康、东旭、承英等茶园提升改造项目蔬菜产业:天瑞塬等富硒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蔬菜加工冷链体系建设项目、露地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设施蔬菜基地项目、集约化蔬菜育苗中心建设项目。魔芋产业:建设3个市级魔芋核心种源基地,实施茨沟、中原、双龙、洪山、早阳五大魔芋基地项目;五里镇白马石优质魔芋种植基地项目、瀛湖万亩林下生态种养(林禽林药林芋)项目;安魔128、秦魔1号高聚硒魔芋新品种推广项目;魔芋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线建设项目、魔芋初加工烘干厂项目。核桃产业:福美、东沟、弘禾、王莽等富硒核桃园区改造提升项目,核桃标准化良种繁育和种植加工基地项目

        (四)特色种养基地建设项目。油茶示范园建设项目、拐枣种植及加工项目、花椒种植及加工项目、石梯山楂产业园项目、瀛湖杨梅枇杷产业基地项目、烤烟种植基地项目、蚕桑标准化示范园改造提升项目、蛋白桑饲料桑示范园项目、水产种质资源场项目、林下天麻种植基地项目、稻渔生态综合种养项目、池塘标准化改造项目、食用菌基地及加工研发项目、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柑桔及猕猴桃等新品种引进及园区管护提升项目。

        (五)农业园区提升项目。重点打造航母型园区江北办阳晨现代农业园区(生猪)、建民办忠诚现代农业园区(蔬菜)、关庙镇鼎兴现代农业园区(休闲观光)、京康现代农业园区(茶叶)、关家双沟现代农业园区(核桃)、茨沟福美现代农业核桃园(核桃)等12个航母型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壮大重点产业园区桃花仙现代农业园区(生猪)、周林现代农业园区(茶叶)、陕茗现代农业园区(茶叶)、关山魔芋现代农业园区(魔芋)、天瑞塬现代农业园区(蔬菜)、东沟现代农业园区(核桃)、安瀛现代农业园区(水产)等77个现代农业园区。规范建设特色园区香菇小镇现代农业园区(食用菌)、美姐现代农业园区(金银花)、山里源现代农业园区(山羊养殖)、西坡乡情现代种植园区(黄花菜)、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瑞润现代农业园区(核桃)等100个现代农业园区。

        (六)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和提升项目、五里工业集中区魔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项目。

        (七)品牌打造和提升项目。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项目、“汉滨辣椒”“汉滨大米”“汉滨米核桃”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项目、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项目。

        (八)农业科技研发项目。富硒食品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站建设项目、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项目。

        (九)农业数字化项目。智慧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农业物联网试验基地建设项目、产业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坚持“系统观念、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示范引领”的要求,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变革,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高水平建设数字乡村示范区。

        第二节 发展壮大绿色循环工业

        立足农产品价值提升和农村(社区)劳动力就业增收,发展壮大富硒食品、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毛绒文创)、电子线束、环保能源五大方向。

        富硒食品产业。初加工,引导南山片区发展茶叶、木本油料、豆制品加工,北山片区发展核桃、食用菌、烤烟、魔芋、中药材加工,川道沿线发展粮油、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饮用水、净菜加工。精深加工,依托五里工业集中区和重点富硒食品企业,发展富硒茶叶、果蔬、肉制品、粮油、饮用水深加工。持续增强泸康酒业、巴山佳芋、龙王泉、汉水韵、悠源、阳晨、天瑞塬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再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确保每个富硒产业都有1-2个龙头带动企业。紧盯重点区域、重点群体,瞄准高品质生活需求,强化适销对路产品研发,持续开拓“富硒市场”,打造百亿富硒产业集群,建成全国优质富硒产品加工生产销售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以黄姜、绞股蓝、葛根、杜仲、黄连、白芨等为主要品种,以长寿医药、郑远元生物医药、康元科技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主攻生物医药和中药提取两大领域,开发中药饮片、配方颗粒、提取物等产品,突破研制新药重大关键技术和工艺,培育重大创新品种,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医疗器械产业链项目、可穿戴式健康监测终端开发项目,做响“秦巴医药”品牌。

        纺织服装(毛绒文创)产业。以五里工业集中区和新社区工厂为依托,加快建设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和毛绒文创总部产业园,积极发展服装、鞋袜、箱包、丝绸服装等产品,按照“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的发展模式,发展毛绒玩具创意产品制作过程展示、创作、生产以及培训等服务,引进和新建毛绒玩具创意设计、生产等相关企业,打造百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累计建成毛绒文创产业和袜业生产企业300家(点),年产量5亿只(双)以上,建成西北最大的纺织服装(毛绒文创)生产研发外贸基地。

        电子线束产业。挖掘新社区工厂平台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紧盯铜线、连接器、橡胶件、管材等产业配套,对接周边汽车、电子电器、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求,建设电子线束产业基地。用好新社区工厂发展优惠政策,培育一批产业链完整、带动辐射能力强、吸纳就业人数多的电子线束龙头企业。到2025年,累计建设电子线束加工企业100家(点)。

        环保能源产业。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环保技术推广服务和再生资源产业,引导有条件的镇村(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生物质能源。用好过渡期产业帮扶政策,在条件适宜地区建设光伏农业、生物质能源基地。推进建设清洁能源发电、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

         

        专栏2 绿色循环工业壮大工程

        (一)富硒食品加工项目。京康精制茶加工厂建设项目、春润富硒茶加工项目、德润富硒茶清洁化加工厂建设项目、棒茶生产加工项目、猕猴桃果酒建设项目、黑猪肉加工续建项目、富硒食用植物油加工项目、龙王泉富硒水续建项目、悠源食品二期生产线建设项目、酱菜食品生产加工项目、富硒食品产业园二期三期建设项目。

        (二)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口服液及片制剂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项目、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建设项目、中草药美容护肤品生产项目、口罩及医用防护用品生产线项目。

        (三)纺织服装和毛绒文创产业项目。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建设项目、毛绒文创产业总部二期建设项目、蚕桑丝绸精品标准化示范园项目、巴山丝绢迁建项目、缫丝彩茧真丝绸生产项目、鞋袜加工基地建设项目、服装文化小镇等项目、纺织原料加工项目、电动毛绒玩具制造项目。

        (四)电子线束产业项目。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电子元器件生产加工项目、云母电子元器件开发项目、电子线束生产建设项目。

        (五)环保能源产业项目。风电项目、生物质新能源项目、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城乡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工程项目

        第三节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服务业

        充分挖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地方资源,发展仓储物流、农村电商、特色商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乡村特色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在骨干物流园基础上,加快建设蔬菜(食用菌)冷链体系、水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农产品产地仓储设施,促进产销精准对接。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田头贮藏设施,支持宝业、泸康等物流园区拓展功能,强化连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冷链物流配送设施和配送系统。完善区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实现村级快递(物流)站点全覆盖。

        农村电商。升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城东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扩建区级电商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改造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推进建设电商智慧物流中心,整合全区物流快递资源,推动统仓共配。紧跟网络发展趋势,健全培训转化机制,重点培育镇村电商服务、网络直播等领域人才,提升基层干部电商运营管理能力。完善产品供应链体系,为农村特色产品提供品控、溯源、品牌培育等服务,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帮助全区特色名优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阔步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特色商贸。改造提升镇(村)以及安置社区农贸市场、商超、特色街区。依据镇村特色和产业发展需要,布局特产商店、日用品配送中心、连锁门店等。立足村(社区)居民需求,鼓励发展养老护幼、卫生保洁、文化演出、体育健身、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典礼司仪等乡村服务业。支持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等业态。结合供销合作社改革,发挥三级网点为农服务功能。

        乡村旅游。按照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总体部署,围绕“巴韵楚风乡村文化体验地”总体定位,构建“一心一带,两翼三廊,四区多组团”的乡村旅游空间格局,主打村落民居游、民俗风情游、乡村生态游、农业园区游等乡村旅游产品,策划山水休闲、民俗文化、休闲农业、特色美食、红色文化等特色旅游线路,打响全域乡村旅游品牌。差异化打造旅游重点镇和旅游特色村,支持发展特色民宿体验地。参照A级景区标准,引导有条件的重点旅游村镇加快旅游标识体系建设。

        休闲农业。推进农业与休闲、教育、文化等业态深度融合,分区域建设农旅融合综合体。引导城区周边和月河川道镇村发展休闲农庄、特色民宿,引导南北两山镇村发展农耕体验、田园观光、生态旅游,引导景区周边的镇村发展美食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等业态。推进建设秦巴水街·百家姓文化生态园、安康光脚谷景区等项目。

        健康养老。紧扣“建设全国一流的富硒生态康养目的地”的发展定位,结合养老养生市场需求,挖掘乡村生态、民俗、田园等养生价值,积极发展森林康养、休闲度假、康体保健等业态,加快秦巴明珠健康养老产业园、付家河生态健康养老城、茨沟镇森林康养综合旅游区、流水镇凤凰山康养观光园、莲花湾生态康养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康养基地、养生基地、颐养社区。结合医养融合发展趋势,延伸发展中医康养、慢病康复等业态。

         

        专栏3 乡村特色服务业培育工程

        (一)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项目。蔬菜冷链体系建设项目、水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农产品产地仓储组装冷藏库建设项目、“快递进村”建设项目。

        (二)农村电子商务提升项目。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提升项目、镇村电商服务站点提升项目、电商智慧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电子商务人才培训项目。

        (三)乡村特色商贸建设项目。28个农贸市场建设项目、26条特色商业街建设项目、37个社区商业网点提升项目。

        (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旅游重点镇,流水镇、茨沟镇、瀛湖镇、县河镇、双龙镇、吉河镇、石梯镇、五里镇、大竹园镇、中原镇、紫荆镇等;乡村旅游特色村,县河中心社区、流水镇中心社区、茨沟镇中心社区、清泉村、谢坪村、月河村、西沟村、瓦铺村、学房垭社区、桥兴村、奠安村等。

        (五)农旅融合项目。秦巴水街·百家姓文化生态园项目、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光脚谷景区项目、京康现代农业旅游度假区项目;双龙生态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旅游服务中心及生态停车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十里香河及龙泉特色小镇开发项目;流水大竹园农旅综合体项目、大竹园镇七堰茶旅小镇旅游开发项目;五里镇月河川道农业旅游观光示范项目、张营村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项目;洪山镇龙王寨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手掌河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凤凰山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石梯镇八里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谭坝镇安康星希望龙星谷项目、谭坝镇红色家园建设项目;关家镇许家河水库生态观光游项目;张滩镇大沙河农业旅游观光园项目;茨沟镇西沟民宿旅游项目、瓦铺盐丝古道项目;吉河文旅融合田园综合体项目。

        (六)健康养老产业项目。秦巴明珠健康养老产业园、付家河生态健康养老城、莲花湾生态康养园、城东医疗健康产业园、养生谷医养苑、吉河银龙湾、建民月河口、张滩立石和江北新义养老基地等项目。

        第四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

        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在产业发展中,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农民嵌入到产业链发展中,让农民参与生产、实现就业、分享产业红利。指导脱贫户发展产业,帮助脱贫户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稳定增收产业。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或异地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

        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通过注入扶持资金、盘活村级资产、开发优势资源等模式,扶持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注入遵循“三增两减一保底”原则。对新单独设立的搬迁安置社区新增配置扶持资金,对搬迁安置点挂靠的村(社区)增加扶持资金,对现有集体经济薄弱村(社区)增加扶持资金。对不涉农城市社区和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每年超过20万元且可持续的城中村暂不安排,对过去投入量过大的村(社区)予以适当平衡,减少资金配额。对原非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较高非贫困村、一般贫困村、深度贫困村实行分类保底配置资金。到2025年,脱贫村集体经济收益均达到10万元以上。

        提升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加快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农业产业链条的生产性服务组织,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和高素质农民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落实“十百千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5家,区级示范合作社达到350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90家,培育家庭农场500个,高素质农民达到7000人,市级以上产业化联合体达到22家。

        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经营主体与脱贫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扩大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范围,继续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园区统管+村集体流转土地+返租倒包”等联结模式,让农户获取流转收入、订单收入、务工收入、分红收入等多种收入渠道。


        第六章 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以建设生态宜居村庄为导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接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不断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第一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把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突出城镇的产业聚集和就业带动作用,重点管理好中心城市,发展好集镇社区,打造好宜居乡村,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抓好“三区”建设。突出“三区抓龙头”,自觉扛实中心城市服务保障主体责任。中心城区,推动东关、北门片区等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推进东坝、西坝、张岭、关庙、中渡、长春片区综合开发和兴安、南门、静宁等农贸市场改造,加快特色街区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城市管理,抓好城市创建,提升市容环境,不断提升中心城市的韧性、颜值、品质。五里工业集中区,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目标,重点发展富硒食品、毛绒文创、新型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打造富硒食品加工园、电子线束产业园等专业承载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园区管理服务,加速聚集总部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平台承载、产业孵化、技术研发能力,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一流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东新区,围绕“湖城一体、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创新引领”发展思路,夯实“六横三纵”路网等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招引产业项目,高标准打造绿色工业、健康养老、数字经济、文体教育、创业孵化、现代农业等特色板块,加快建设宜业、宜养、宜游的产业新城。

        建好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大力支持五里镇、双龙镇、流水镇建设省级、市级、区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五里镇,加快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型城镇社区、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充分融入城区发展,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以冷链仓储及配送为延伸,以特色基地为配套的产业发展示范样板。双龙镇,以农旅、茶旅、文旅“三旅融合”发展为路径,打好陕茶1号、双龙景区、区域交通、生态康养“四张名片”,力促“高速+国道—陕茶1号母树园—天宝古村落—双龙景区—谢坪王坡—集镇”旅游环线项目和龙泉小镇项目落地建设,实现生态立镇、产业兴镇、文旅旺镇、项目强镇、依法治镇“五大目标”,奋力打造汉滨茶旅融合示范镇,建设陕南康养名镇。流水镇,按照“一心三线四区五好”发展思路,精心打造“特色小镇、康养小镇”,全力争创农旅融合示范镇、全域旅游示范镇。同时,将大河、洪山打造成两山中心镇,将张滩打造成产城融合重点镇,将瀛湖打造成生态旅游名镇,将大竹园、晏坝打造成茶旅融合特色镇,将中原、紫荆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镇,将建民月河新村、县河红升社区等27个村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率先将乡村振兴示范村镇打造成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典型样板,示范引领全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

        着力打造重点镇。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关庙镇,立足自身优势,发挥龙王泉核心带动作用,整合沿江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旅融合、休闲度假等业态,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示范镇。茨沟镇,依托自身“盐丝古道”资源优势和茨沟印象,重点建设阶梯型山地风光盐丝古道、茨沟镇森林康养综合旅游区,开发漂流、攀岩、山地自行车赛等项目,保护传统古村落,打造西沟民宿,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成为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引流的最大门户。县河镇,依托黄洋河自然山水景观优势,按照“远眺山川风貌、中赏田园风光、近悟农家风情”的旅游发展思路,着力发展沿河两岸的生态旅游及民俗体验等项目,打造“假日经济”目的地。大河镇,重点打造金银花、食用菌、核桃三大产业园,推进发展蚕桑、畜牧、烤烟等产业区块,做强兴红、大坪、金仓、邮政等社区工厂,延伸发展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同时挖掘古建筑、遗迹等文化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建成北部山区中心城镇。

        差异化发展特色小镇。按照“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建设要求,支持发展三产融合、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类型特色小镇,推进建设龙泉小镇、瀛湖旅游特色小镇、流水康养特色小镇。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业社区文化旅游“四位一体”,打造便捷生活圈、优质服务圈、美丽生态圈。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有效精准投资为辅,吸纳多元主体参与特色小镇投资运营。鼓励有实力、有经验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发展特色小镇,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完善新型社区服务功能。突出“社区抓工厂”,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把千人以上集中安置社区建成服务农民的中心。围绕“五新社区”建设,健全“支部+”模式,推行“五项机制”。完善社区基础设施配套,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完善便民服务、教育资源、健康医疗、公共文化、托幼养老等设施。统筹“两业”发展,支持市场主体围绕社区建园区、建社区工厂,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社区居民就地就近就业。推进新社区工厂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联动发展。规范服务管理,提升社区综合治理水平。

        第二节 巩固提升农村基础设施

        推动交通提档升级。提升对外交通能力,建成安康北环线、月河快速干道、张石大道、瀛湖环湖路、G211、五里高速出口连接线等国省道过境线,升级改造S210、S318等骨干路网,打通县际路网壁垒。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构建有效互联的循环路网,有序实施镇通三级路、建制村通等级路、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强化农村公路与干线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强通村公路与村内道路连接;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强化落实管理责任和管理养护资金。全面提升改造县乡、资源、旅游、产业公路,确保等级公路稳步提升;因地制宜推进建制村(社区)主干线改造、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实施通村公路完善工程、桥涵配套工程、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旅游客运码头和旅游码头停靠点;强化村组道路日常管护,建设养护中心,配置完善养护机械、人员。推动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加快开辟农村客运线路,通乡通村班车覆盖率达到100%,建设完善农村客运站,合理设置农村客运停靠站点。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加快月河川道汉滨段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改造集镇和联村规模供水工程,推进农村规模水厂信息化、智慧化运行管理,加强农村小型供水工程水源保障和提升改造,推动农村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更新改造,加强农村供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等水源工程。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以上。加强农村防洪安全,实施重点区域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和农村水系综合治理等系列工程。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提高能源供应保障。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力度,增强农配网网架结构,提升重点集镇和人口稠密区的供电保障,实现偏远农村地区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全覆盖,重点保障工业集中区、农业园区、搬迁安置社区等区域用电需求,满足农业灌溉、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及农民消费升级和清洁取暖用电需求。加快实施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乡镇天然气工程项目,推动天然气管网向镇村、安置社区延伸。推进住宅小区、重点景区等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推进光伏、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应用。

        补齐信息网络短板。加快网络信号提标扩面,实施农村光纤宽带网络“村村通”工程,持续提升行政村、特别是脱贫村光纤和4G网络覆盖水平,有效解决有人居住、产业园区等区域信号盲区问题。推动骨干网扩容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5G网络建设和创新应用,实现主城区、重点产业聚集区、重要交通干线、重点旅游景点等区域5G网络覆盖。

         

        专栏4 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一)交通设施

        1.骨干路网升级改造项目完成安康北环线、月河快速干道汉滨段、张石大道、瀛湖环湖路、G211张滩至石梯至旬阳公路、五里高速出口连接线等项目建设。改建S210宁汉界河口至叶坪、白岩村至早阳镇包河村旬阳界、茅溪至青岩桥、紫荆镇至茅溪村,S318瀛湖隧道至流水、大竹园至汉岚界马泥二级公路,共计110公里。

        2.农村公路建设完善项目改造县乡四级公路、按照四级标准改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共计167公里,改造建制村(社区)主干线980公里,建设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150公里,完善通村公路300公里,新建桥涵3座,建设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300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养护中心。

        3.港口、码头建设提升项目新建“安康湖”旅游客运码头1个,新建许家台、岩头、龙舟竞渡、斜拉横渡、西城故事、奠安塔镇、石梯远渡等7个旅游码头停靠点。

        4.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项目新开辟农村客运线路5条,新建流水镇、双龙镇、茨沟镇三级客运站3个,坝河、茨沟、大河五级客运站3个。

        (二)水利设施

        1.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项目。实施月河川道汉滨段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扩建提升新城办九里联村规模供水工程,改造五里工业集中区和五里集镇规模供水管网,改造提升260处农村小型及老旧供水工程,配备完善水质净化和消毒设备、水质化验室、自动化监控系统。

        2.农村防洪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汉江综合整治,月河、黄洋河、恒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东香河、马家河、屈家河、谭坝河、吉河、五堰河等7条山洪沟治理,17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1条河沟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4条水美乡村河道治理,小型水库、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等项目。

        3.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蓄水池(水窖)、塘坝、泵站、渠道、机井等64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快黄石滩、月河等灌区节水和现代化改造,推进节水型社会、节水型校园和节水示范单位建设,实施水源地名录普查,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

        4.农村应急水源项目。建设抗旱应急机井工程及渠道连通工程、关庙联村水厂应急水源工程、五里片区管网应急连通工程。

        5.智慧水利建设项目。建设智慧河湖管理平台,统筹河湖划界和河湖岸线利用。

        (三)能源设施

        1.电网升级改造项目新建和改造750KV输变电工程406公里、330KV输变电362公里、110KV输变电140公里、35KV输变电111公里、10KV及以下电网234公里。

        2.乡镇天然气建设项目。实施谭坝镇、茨沟镇天然气气化试点工程,推进张滩镇、沈坝镇、大竹园镇建设天然气门站和LNG应急调峰储备站。

        (四)网络设施

        推动光纤、宽带和4G网络向有人居住的农村偏远地区延伸。在主城区、重点产业园区、交通干线、旅游景区开展5G建设试点,2021年建设5G基站167个,此后每年按照市政府下达目标计划实施。

        第三节 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科学确定垃圾处理模式,关家镇、双龙镇、早阳镇、关庙镇、张滩镇、吉河镇、石梯镇、县河镇、谭坝镇、五里镇、茨沟镇和瀛湖镇瀛湖片区、流水镇流水片区等,以及城区周边交通便利的镇村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建设镇级垃圾转运站,纳入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统一处理;坝河镇、大河镇、大竹园镇、洪山镇、中原镇、沈坝镇、叶坪镇、紫荆镇、晏坝镇、牛蹄镇、瀛湖镇玉岚片区、流水镇新坝片区等距离城区较远、人口居住密集的镇村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镇村集中治理模式,以村或镇为单位,建设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用”结合,推动有条件的镇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站,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充分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到2025年,行政村全部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分区域开展污水治理工作,优先解决镇(街办)所在地、中心村、安置社区生活污水问题。距离生活污水管网较近的村庄接入市政管网由城区、集镇污水处理厂(站)统一治理;对于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村或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分片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对于远离聚集点的单户或多户村民,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对于用水量少或用水设施不齐全的行政村,结合改厕采用三格式化粪池进行收集处理。到2025年,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达到90%以上。

        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逐步普及不同类型的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加快公共场所、人口聚集区、旅游景点卫生公厕建设。在中心城区近郊、重要水源保护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及镇(街办)周边污水管网覆盖区域,主推水冲厕所;在人口分散或中高山区的镇村推广无害化卫生旱厕。建立健全厕所长效管护机制,同步实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改厕与污水治理有效衔接,鼓励有条件的镇村积极推动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统筹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实现厕所粪污就地消纳、综合利用。到2025年,镇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全面优化提升村容村貌。深入实施村庄美化、净化、亮化、生态化行动,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排乱倒,创建“五美”庭院和“五净”家庭,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有条件的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村庄(社区)绿化率达到30%以上,行政村公共区域亮灯率达到80%以上。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工程,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120个。

        实施畜禽粪污及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完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重点推广固体粪便堆肥、有机肥生产加工、畜禽粪污全量收集还田、污水肥料化等资源化利用模式,到2025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配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到2025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基本全回收。

         

        专栏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一)生活垃圾治理。建设镇级分类回收站23个,新建转运站10座,扩建现有大河镇、大竹园镇、中原镇、坝河镇等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新建晏坝镇、牛蹄镇、瀛湖镇无害化处理设施3处,对晏坝镇、早阳镇等12座简易填埋场进行环境整治。

        (二)生活污水治理。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约4座,建设镇级污水处理厂约11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约156座,购买三格式化粪池约16084座,配套建设污水主干管。

        (三)农村厕所革命。全区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0000座,新建公厕49座。

        (四)村容村貌提升。实施“五美”庭院和“五净”家庭示范创建项目、绿色生态村庄建设项目、村庄照明设施配套完善项目,绿化村庄358公里,购置太阳能路灯6610盏。

        (五)畜禽粪污及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和圈舍改造项目、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池塘尾水治理达标改造项目、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项目,建设畜禽无害化处理厂、秸秆收贮点20个、农膜回收点6处。

        第七章 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全面健全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机制,实现精准就业监测、精准就业服务、精准技能培训、精准服务保障,优化过渡期就业帮扶政策,保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总体稳定。

        第一节 健全精准监测体系

        依托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对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家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状态分类实施动态监测,各镇(街办)要明确责任,由社保站统筹定期收集就业信息,统一录入系统。定期比对系统信息,对于错误信息、不完整信息等及时反馈并进行修改。在比对中发现的无一人就业户和失业返乡人员,安排专人摸清就业意愿和就业方向,建立专项帮扶台账,并落实不少于三次的就业帮扶措施。确保有劳动力家庭无一人就业户(以下简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脱贫户和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帮扶全覆盖。

        第二节 做好精准就业服务

        提升异地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健全异地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将脱贫人口作为优先保障对象,为有集中异地就业需求的群众提供便利服务。支持发展村级异地就业服务组织,引导人力资源企业面向农村开展就业服务,组织脱贫人口异地就业,并按规定落实职业介绍补贴。充分发挥苏陕劳务协作机制作用,积极开展省内劳务合作,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及时发布跨区域岗位信息,促进异地就业。积极采用“订单培训+定向输转”等方式,实现人岗精准对接,提升异地就业率。

        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发挥农业产业融合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建设特色产业集群、示范村和示范园区,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就近就业的带动示范作用。拓展城镇、工业集中区等就业空间,依托重大项目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提升壮大新社区工厂。持续推广“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发展模式,做优做强新社区工厂。优化新社区工厂布局,高速公路和国道沿线优先发展毛绒玩具和电子线束,相对偏远的安置社区发展织袜服饰等其他类新社区工厂加工点,城区及城乡结合部重点建设总部级标准化厂房,工业集中区布局专业产业园中园。严格落实《安康市新社区工厂》标准,提升社区工厂建设品质,重点引进“总部级”社区工厂。到2025年,全区累计建成新社区工厂400家(点)以上,实现易地扶贫搬迁100户以上安置社区新社区工厂全覆盖。

        拓展就近就业空间。创新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乡村建设。统筹开发使用各类公益性岗位,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总体规模稳定,优先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稳定家庭收入的脱贫未就业劳动力,公益性岗位稳定在12000个左右。全面加强岗位统筹管理,明确统一聘任标准和待遇水平。

        第三节 加强精准技能培训

        多层次开展技能培训。分类分层开展培训,针对建档立卡脱贫户家庭成员、安置社区群众中有技能培训意愿的劳动力,开展初级就业技能培训;针对已经在相关行业从事修脚师、家政服务等工作的劳动者,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针对有创业意愿或者具备相关管理能力的从业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把准培训方向,将种养殖能手、技术推广、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人才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方向,将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作为实用人才培训方向,将修脚、家政服务、康养护理等专业作为技能培训主要方向。到2025年,累计开展脱贫人口技能培训7500人次左右。

        实现培训供给多元化。建好培训基地,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以区职教中心为主导,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依托五里工业集中区建设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公共实训基地。依托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多样化技能培训。壮大培训教师队伍,扶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举办专业培训班。创建劳务品牌,围绕建筑工人、技能工人等领域,提升传统劳务技能水平。对标“紫阳修脚”劳务品牌,在家政服务、康养护理等专业方面挖掘潜能,创建汉滨特色劳务品牌。

        建好就业创业孵化平台。充分发挥诚鹏机电城创业孵化基地、五里工业园区集中区返乡创业园服务功能,吸纳就业群体。提升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打造“创业+服务+投资+生活”四位一体的创新示范基地、汉滨创业创新高地、城市创新产业新平台。加快城东新区创业孵化园建设,重点聚焦创业青年群体,开展全流程创业服务。

        第四节 构建精准保障体系

        完善就业帮扶政策。整合各行业部门就业政策,继续实施职业介绍补贴、季节性用工职业介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调整转移就业交通补贴为转移就业一次性交通补助。新社区工厂继续实施一次性岗位补贴、场地租赁费、水电费补贴政策,对于认定的就业帮扶基地吸纳脱贫户劳动力和农村低收入劳动力给予一次性就业奖补资金。对于脱贫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按规定落实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培训等政策。对于脱贫户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继续落实“技能+”培训补贴政策。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按比例安排就业政策,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吸纳搬迁群众就业应不少于当年或当期新增岗位的10%。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完善劳动关系预防调处、农民工工资保障、劳动维权投诉、劳动保障执法等体系。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要主动作为,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劳动保障监察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设立劳动维权投诉举报专线和举报箱,在相关网站开辟维权专栏,实现劳动维权案件集中受理、统一分流、归口办理。及时受理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各镇(街办)社保站作用,方便当事人就近、就地维权。到2025年,全区劳动合同的签订率达到96%以上,劳动监察案件结案率达到100%。

        加强就业创业宣传。大力宣传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真正做到政策明确,家喻户晓。引导鼓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破除“等、靠、要”思想,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培训转移就业。广泛挖掘就业致富典型案例,讲好就业创业故事,使劳动脱贫、技能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专栏6 乡村就业创业促进工程

        (一)就业服务体系提升项目。乡村就业信息平台建设项目、镇村就业服务站点建设项目、村级劳务组织支持项目、就业帮扶基地认定项目。

        (二)新社区工厂建设项目。社区工厂达到400家(点)以上,实现易地扶贫搬迁100户以上安置社区新社区工厂全覆盖,总部级社区工厂达到10-20家

        (三)技能提升项目。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讲师团队聘任、专业培训班开办、特色劳务品牌创建等项目。

        (四)就业创业平台建设项目。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建设项目、城东新区创业孵化园建设项目。

        (五)就业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区人力资源档案馆建设项目、27个镇(街办)和40个新型农村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大厅(站)建设项目、26个镇(街办)调解中心建设项目、2个标准化仲裁庭建设项目。


        第八章 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统筹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坚持分区分类、精准施策,着力解决群众稳定增收,着力发展后续产业,着力提升配套设施,着力强化社区治理,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拥抱新生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第一节 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统筹考虑长远发展需要,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分类提升基础设施。针对800人以下的安置社区(点),纳入乡村建设行动,同步完善基础设施。针对800人以上的安置社区由区后扶办根据现有设施配套情况,完善提升社区内部道路、河堤工程、5G基站、充电桩、变压器、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污水处理站及给排水管网等设施。根据实际需求,补齐安置社区(点)应急、消防等基础设施短板。

        第二节 实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行动

        推动公共服务设施覆盖一定规模的安置社区,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针对800人以下的安置社区(点),纳入全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统筹推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服务、红白理事场所、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扩容升级。针对800人以上的安置社区,由区后扶办统筹协调,逐步提升社区卫生室服务水平,合理新(改扩)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留守儿童之家、文化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点、红白理事场所、商业网点、便民超市、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吉河恒华家园、建民长岭社区、张滩中心社区、江北刘家沟社区4个独立设置的大型安置社区,建设和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第三节 实施就业创业增收行动

        拓宽安置群众就业渠道。统筹各方资源,通过企业帮扶、技能培训、岗位推送等途径,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一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将搬迁安置社区脱贫劳动力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新型职业教育培训合作行动,以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搬迁群众为重点,深入集中安置社区开展“技能+”就业培训。引导搬迁群众向高新区、恒口示范区、五里工业集中区、城东新区转移就业。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点)周边有一定规模的园区、企业认定为就业帮扶基地。托底安置“三无”人员就业。在具备条件的100户以上安置社区(点)新建新社区工厂,提高带动就业能力。

        引导发展后续产业。对于靠近中心城区的长岭、东站、张滩、刘家沟、恒华家园等搬迁安置社区,鼓励搬迁群众在城区及周边就业,引导从事家政服务、商品经销、物业管理、餐饮服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产业。对于距离城区较远的镇村安置社区,支持搬迁群众发展富硒主导产业和特色种养业,优先支持和发展辐射搬迁安置社区周边2公里以内的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园区提质增效。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新建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农产品仓储保鲜冷藏基地、电商服务站点。支持农村小微型安置点发展特色种养、产地加工、民宿经济等业态。

        第四节 实施社区管理提升行动

        健全安置社区(点)管理组织。采取单设、联合、挂靠三种方式,建立健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点)党组织,推进现有单设的社区党支部开展规范化建设,其余社区可以单独成立党组织,也可以与邻近村(社区)联合成立党组织,或挂靠于邻近村(社区)党支部。按照安置社区(点)设立党组织的原则,设置村(居)民委员会、工会、妇联、共青团和群团组织,协助党支部开展各项工作。

        提升安置社区服务水平。按照《安康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全面开展“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到2025年,100户以上社区(一院两制)管理服务达到“五星级”标准。健全社区服务站点,在800人以上的安置社区设立政府服务场所,提供户籍、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保、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场所。在800人以下的安置社区安排专人负责各类协调服务工作。优先在中心城区“五大社区”或800人以上的安置社区建设物业管理服务中心试点。

        促进安置群众融入新生活。统筹好搬迁群众和新市民“两种身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的衔接工作。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将户籍迁移落户至安置区,户籍未迁入安置区的实行“居住簿”制度,全面落实迁出地管理林和地、迁入地负责人和房的要求,主动为搬迁群众在迁入地办理低保、子女就学、就医、民政救助等各项惠民服务。

        专栏7 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程

        (一)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安全饮水项目、社区道路改造项目、停车场项目、河堤工程项目、农贸市场项目、小菜园项目、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公厕项目。

        (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项目。九年制学校建设项目、幼儿园建设项目、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项目、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红白理事馆建设项目、公益性公墓项目、社区文化设施项目。

        (三)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增收项目。安置社区周边农业园区改造提升项目、新建社区工厂项目、社区就业服务站项目、技能培训项目。

        (四)社区管理服务提升项目。安置社区党组织体系建设项目、“星级社区”创建项目、智慧社区创建项目。


        第九章 巩固提升公共服务供给

        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和养老服务水平,更好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节 强化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完善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网络,加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中小学以及幼儿园建设投入力度,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2-3所,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统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适度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乡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基地。

        提升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及时补充公费师范生安置、高层次人才引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等教师名额。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中职院校基础能力提升。建设教师经济适用房,提高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待遇。

        第二节 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各级医疗机构资源布局,建设提升区妇幼保健院、区第一医院、区中医院,加快镇(街办)中心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村卫生室规范化达标创建活动,办强一村(规模社区)一卫生室,科学合理设置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医疗机构。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动区级医院建好“五大中心”,加强疫情防治重点学科建设,支持区第一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医院;推进大河、瀛湖、茨沟、流水等中心卫生院建设县域医疗卫生副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区级医院技术交流合作,强化城乡医院对口帮扶,持续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壮大基层医疗队伍。加强医疗人才培育,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引进一批、树立一批、培养一批”行动计划,加快培养一批青年骨干英才。落实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力度,优化人员结构,实行编制备案制,畅通人才招录渠道。保持区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及能力建设全部达标。推进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确保每个村卫生室(所)配备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

        加强疾病综合防控。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国家级卫生镇达到10%,省级卫生镇达到30%,市级卫生镇达到50%,争创全国健康促进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下基层”活动,重点围绕安全与急救、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科学健康观、健康生活方式、营养膳食与合理膳食、心理健康等重点方面,面向乡村开展健康教育巡讲和讲座,大力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强化健康教育宣传,全面推进健康教育宣传栏等阵地建设,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第三节 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事业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和配建标准,合理布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互助养老服务设施。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加快城镇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及敬老院消防改造,加强现有住宅小区适老化改造。组织开展养老机构星级评定,支持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开展居家上门服务。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加快适老居住、出行、健康支持、生活服务和敬老社会文化等环境建设,支持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加快发展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建设区级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推进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广“互联网+”居家智慧养老模式,创建省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

         

        专栏8 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

        (一)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1.学前教育普惠提质项目。建设中原镇幼儿园、五里镇幼儿园和茨沟镇幼儿园等幼儿园18所,新建、改扩建学前教育园舍4.12万平方米及附属工程。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项目。建设大河镇大河小学、汉滨小学和西关小学等49所小学,建设滨江九年制学校二期、瀛湖初级中学二期和江北高中东校区等24所初中。新建改扩建校舍共计21.22万平米、改扩建运动场12.1万平方米。

        3.普通高中攻坚项目。建设高井中学、汉滨高中、江北高中、张滩高中和五里高中。新建改扩建校舍8.3万平方米、运动场1.2万平方米及附属工程。

        4.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完成区职教中心迁建,新建校舍及实训基地8万平方米、运动场1万平方米,完成设施设备采购及附属工程建设任务。

        5.教育信息化提升项目。建成区级“三通两平台”,加快智慧校园建设。

        6.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加强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到2025年,各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实施“好校长”培育工程,培育全区“好校长”100名。

        (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改扩建大河镇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新增建筑面积725.06平方米,新建牛蹄镇卫生院综合楼1500平方米,提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三)养老事业发展

        1.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城乡养老机构改造提升,推进敬老院消防设施配套、护理型床位建设、社会化改革和区域型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2.智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养老服务监管系统、社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系统、机构养老管理服务系统、智慧安防系统、呼叫中心五大系统。

        3.“汉滨照护”居家养老品牌建设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菜单式服务包形式,由第三方供应商开展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助急、生活照料、巡视探访等养老服务。试点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4.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培训项目。启动“养老护理人员技能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和“1+X”证书试点和推广。健全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制度,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第十章 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实践、文化服务和文明传承,实施新民风建设提升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汉滨样板。

        第一节 强化乡村思想政治引领

        宣传宣讲党的科学理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持续发挥汉滨“小场子唱大戏”理论宣讲品牌作用,深入开展“群众宣讲”活动。组织编写适应汉滨地域特点的乡村振兴战略读本,及时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建好用好“扫黄打非”基层站点,巩固和壮大乡村意识形态阵地。规范宗教场所、民间信仰场所管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强化基层宣讲力度。紧紧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区委的政策要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为抓手,深入解读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强农惠农富农举措,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借助普法宣传平台,多层次多领域深入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壮大理论宣讲队伍。充分发挥区委党校的资源优势,打造区委“金牌宣讲员”“群众宣讲员”队伍品牌,进一步健全区、镇、村三级理论宣讲队伍,通过“以讲代训”“以赛代训”等方式,加强对全区宣传文化工作者和活跃在基层的专兼职理论宣讲员的集中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辅导、实地观摩、宣讲比赛等形式,推动基层理论宣讲骨干进乡入村进行讲习、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第二节 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

        建好用好五大服务平台。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级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街道)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按照机构、人员、资源设施权属不变的原则,整合全区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区级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体育服务“五大平台”。积极发挥平台作用,在信息服务、农技传授、文化活动、移风易俗、邻里互助以及关爱贫困学生、留守儿童中宣传普及科学理论,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实施民风建设提升行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十个一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新民风建设“六大活动”三年提升行动,总结推广新民风建设工作经验,命名表彰一批新民风建设示范村(社区),逐步建立完善新民风建设抓常抓细抓实的长效机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打造一批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社区、主题街道、主题景区。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英雄模范、好人好事评选表彰,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祛邪扶正的良好风气。深化家风村风行风建设,推动形成家风正、村风淳、行风清、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

        抓好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创评活动,打造一批诚信村、孝心村、平安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和无邪教示范村镇等特色示范典型。持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到2025年,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到80%,开展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广泛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深入推进“五净一规范”创建专项行动。

        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用蕴含优秀民俗、体现时代风尚的婚丧新文化取代旧陋习旧风俗。严禁奢侈浪费、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集体婚礼、公益婚礼、慈善婚礼等现代文明婚礼形式。提倡厚养薄葬,倡导仪式从简办理、文明办理,深入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到2025年,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0%。推动文明祭祀,改变农村陈规陋习。

        第三节 切实增强文化产品供给

        提升乡村文化设施水平。以镇(街道)、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立为契机,升级一批村(社区)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多功能厅、文体广场,提升一批“百姓大舞台”,抓好易地搬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工作。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建设工程,推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持续完善总分馆服务网络,到2025年,全区镇(街道)村(社区)出版物“通借通还”率达到60%,逐年实施行政村应急广播设施建设项目。

        丰富乡村群众文化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小康志愿服务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和平台载体,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活动。常态化抓好基层农村(社区)惠民演出,深入开展“书香乡村”“艺术乡村”创建等活动,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发挥“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导向性作用,引导创作群众性戏剧、音乐、曲艺、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推出一批优秀农村现实题材文艺作品。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大汉水文化、非遗文化、龙舟文化、红色文化、茶旅文化等推广力度。实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开发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引导利用古民居、古遗址、古村落、古街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实施乡村文化精品培育工程,在文化遗产、节庆赛事、修学研习、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打造一批美食村、艺术村、康养村、休闲村等特色村,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俗活动和文化体验活动。

        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引入一批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研究等文化专业人才,建设汉滨传统戏曲、曲艺及民间歌舞、民间音乐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人才下基层活动,常态化开展文化之星评选。培育乡土文化人才,重点扶持2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开展收徒传艺计划,建设汉滨工匠手艺体验基地,到2025年,培训乡土文化人才500人次。支持发展民间艺术团队,完善评星定级管理办法,以奖代补,激发各类文艺院团、演出机构发展活力。加强基层文化宣传队伍建设,加大基层文艺骨干培育,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第四节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春节民间文艺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龙舟节文化”等民俗活动。挖掘汉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引导广大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培育和弘扬新乡贤文化。结合村史馆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农耕文化展馆,弘扬传播新乡贤文化。讲好乡贤故事,把新乡贤文化与家风建设有机结合,挖掘、整理、编写一批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要求、贴近生活实际的优秀家规家训,引导人们继承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组织开展“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礼乡贤”活动,选树一批群众公认、品德高尚、处事公道、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地方管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真正为群众服务、推动家乡经济发展的新乡贤。引导新乡贤加入乡村文化理事会,依法参与乡村治理。

        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编辑出版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红色旅游指南,组织拍摄“汉滨革命记忆”系列纪录片。推进建设牛蹄岭红色文化基地、王莽山红色研学革命纪念文化公园、汉滨红色旅游文化教育基地、大竹园镇蒋家坪川陕红色革命纪念文化公园、紫荆镇荆河村红色革命纪念文化公园、中原镇苏维埃旧址公园、鱼姐河红色革命旧址公园等项目,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推动革命文化教育普及,建好用好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党史馆、安康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保护展示乡村文化遗产。整理和保护地方特色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传统文化镇、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加强文化街区、名村、传统民居民俗挖掘以及古树名木保护。保护传承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戏剧、曲艺、民间舞蹈、传统体育与杂技和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好历史文化展示场所,挖掘和保护民间传统谚语、地方戏种、农耕文化、优秀习俗等乡村文化,建立数字影像馆,支持建设“乡村记忆”镇村(街区)和民居。

        第五节 推进乡村网络文化建设

        建好网络文化载体,推进建设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远程教育中心、乡村网络服务中心、乡村旅游网上展馆、乡村文化网上展馆等设施。支持创作乡村网络文艺作品,围绕汉滨乡村风貌、农民生产生活创作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动漫等新型文艺作品。持续开展乡村文化网络公益活动,充分利用网站、“两微一端”、手机报等网络宣传平台,围绕增收致富、惠农助农、弱势群体帮扶等主题,积极推送乡村网络公益主题的新媒体作品。大力发展电商直播带货平台,实施网络电商直播带货平台建设工程,宣传乡村特色和产品。

         

        专栏9 乡村文化振兴工程

        (一)乡村文化设施提升项目。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项目、农村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提升项目、乡村网络设施建设项目、社区博物馆(村史馆)建设项目;有条件的100户以上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建设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百姓大舞台提升等项目。

        (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居)保护项目:国家级传统村落包括谭坝镇前河村、马河村;洪山镇双柏村(原石转镇);双龙镇天宝村;叶坪镇双桥村;早阳镇王庄村、高山村(原共进镇);陕西省传统村落包括叶坪镇叶坪村;中原镇卫星村、联合村、麻庙村、团结村;沈坝镇张四营村;大河镇大河社区、兴红村(原双溪镇);早阳镇集中村;大同镇鱼姐村、大道村;五里镇五里社区;关家镇高沟村、许河村;牛蹄镇吉安村、双村;流水镇新庄村、窑头村、黄泥村(原新坝镇);瀛湖镇大明村、青春村、中心村、天柱山村、联心村;双龙镇双龙村。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重点推动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培训和传承发扬,启动“汉调二黄”传统重点剧目抢救性的保护“唱本搜集整理”“音响录制工程”;围绕汉调二黄传统剧目、安康小场子、安康花鼓子、安康彩莲船、安康曲子、安康火龙、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龙舟风俗、八岔戏、道情戏、汉江号子、翻天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非遗传习所建设项目、非遗传承人培育项目;围绕野生山核桃工艺品制作技艺、王彪店黄酒酿造技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汉滨工匠手艺体验基地建设项目。

        (四)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牛蹄岭红色文化基地、茨沟镇王莽山红色研学革命纪念文化公园、大竹园镇蒋家坪川陕红色革命纪念文化公园、紫荆镇陕南抗日第一军旧址保护维修工程中原镇枧沟红25军纪念馆建设项目、鱼姐河红色革命旧址公园等项目、大河镇狮子头红色革命纪念文化广场等项目。

        (五)“乡村记忆”项目。打造5个“乡村记忆”镇,推出10个“乡村记忆”民俗节庆项目,建设2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10个“乡村记忆”村落(街区)和50个“乡村记忆”民居。

        (六)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六大能力”总要求,建立1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7个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87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五大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七)文明创建项目。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创评活动。

        (八)民风提升和移风易俗项目。新民风建设“六大活动”三年提升行动、新民风建设示范村(社区)、新民风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社区、主题街道建设项目、家风家训推广项目。

        (九)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项目。全面落实“一镇一年五场、一村一年一场”文艺演出和“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工程。

        (十)乡村文化队伍建设项目。镇(街办)文艺骨干培养、民间艺术团培育、乡村文艺队壮大等项目。


        第十一章 着力强化基层治理

        全面推行“321”基层治理模式,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基层政权更加坚强有力,基层群众自治更加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第一节 全面推行“321”基层治理模式

        持续深化“321”基层治理模式。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密切“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为纽带,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以建立一个高效治理平台为支撑的“三线两化一平台”(简称“321”)乡村治理模式。强化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对村级其他组织和各类村级事务的全面领导,依法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推选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深化“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三联促发展工作机制,形成“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的发展格局。建立“三线”联系机制,按照“镇党委抓支部、支部抓党员、党员联系群众”“镇人大主席团抓代表小组、小组抓人大代表、代表联系选民”“镇政府指导村委会、村委会抓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村民”的方式,延伸壮大村级组织力量,加强党群干群联系沟通。实施两化管理服务,推行管理网格化,以村(社区)为单位,按实际情况分一、二、三级网格区域,网格长由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三线”人员担任,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全覆盖”;推进服务精细化,坚持逐户摸底、精准分类,依据群众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利益诉求等情况分为放心户、关心户和连心户,实施“绿黄红”三色管理,对应推行“在线、一线、热线”服务,因户施策、精准服务、帮困解难。构建全省一流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统筹谋划布局,实现便民服务全区“同标同质”。按照场所达标、管理规范、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标准,提升镇(街办)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软硬件设施,进一步提升群众办事便捷度和满意度。整合资源力量,着力构建集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统一平台,形成“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推进“互联网+”农村(社区)服务行动,提高城乡社区智能化设施配备率,集成开展托幼养老、智慧停车、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物业服务、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创新基层服务模式,探索“订单制”服务模式,激发群众参与村(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机制,支持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针对基层群众不熟悉办事业务、进城不方便等特点,坚持主动靠前服务,建立代办员制度,组建流动政务服务站,推动资源力量下沉,进一步满足群众办事服务需求。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系

        一、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立健全自治组织,整合村(社区)新民风建设“四会”中“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职能,统一建立乡村文化理事会。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持续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不断完善村务公开目录,推动村务公开规范化。

        开展农村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引导各镇(街办)、社区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等自治制度。推行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依托“互联网+”“党建+”,打造“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探索实施“党建+社工”农村社区营造模式,开展便民服务,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

        二、加强法治乡村建设

        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结合“八五”普法规划,扎实推进“三联二带一推进”工作。深化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食品药品安全、防非处非、乡村振兴、防治家庭暴力、反电信诈骗等群众关心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加强法治宣传一条街、法治书屋、法治长廊、法治广场、法治文化公园、智慧普法平台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汲取汉调二黄、陕南民歌剧等地方特色艺术精华,创作法治文化精品,宣传优秀传统法治文化。

        着力提升乡村依法治理水平。构建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为一体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整合基层法律服务资源,打造“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到2025年争创一批省级、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三、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探索“德育+德行”模式,推进德治,以“德”为魂,厚植道德沃土,以“行”为要,传播道德强音。以贤传德。深入挖掘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见义勇为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定期发布“汉滨好人”,广泛开展“五好”系列评选活动,建设“好人广场”“好人一条街”等宣传阵地,使各行业学有榜样、干有目标。以规立德。“诚孝俭勤和”为基础,开展“新民风”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理事会”作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加大道德建设在农村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引导群众积极改陋习、树新风,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形成学习榜样的风潮。以爱润德。健全关心关爱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工作机制,管好用好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帮扶基金,广泛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切实树牢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以文养德。开设“立德树人大讲堂”,通过经典诗歌朗诵、戏曲、小品等多形式进行德治宣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

        四、推动乡村智治建设

        强化智慧平台建设。依托“爱汉滨”APP和“汉滨融媒”,建立区、镇、村(社区)三级上下贯通衔接一体的信息系统管理中心和综合指挥平台,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的精细化管理。推进便民服务提档升级。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向乡镇(街道)延伸,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大厅实体端、智能手机端、自助服务端”三端融合,实现“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和水平。完善技防体系建设。依托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建设高清治安监控网,打造区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共享平台,接入社会面监控视频信号,推进智能技防社区建设,结合“人脸对比”“车辆识别”系统和大数据平台,不断提升安防实战水平。

        第三节 切实加强平安汉滨建设

        一、增强应急管理能力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消防、人防、森林防火、应急水源、避难场所、防洪防涝、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基础设施,提高防灾、减灾、避灾能力,提高突发事件特别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并强化应急演练,规范事故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工作流程,提升应急响应速度,提高应急救援调度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装备配置,提升基层基础应急能力,加强区、行业部门和企业三级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二、加强社会安全建设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实施村级基层综治中心建设,打造整合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平台。以治保会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类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群防群治工作网络。持续深化“一村一干警(辅警)”长效机制,加强专职、义务治安巡防队伍建设,构建“镇镇有组织、村村有队伍、户户有人看”的农村群防群治网络。加强公共安全视频建设联网应用,大力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继续开展平安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等平安创建活动。到2025年,实现“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重点部位有技防”的防控网络及区、镇(街办)、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全覆盖。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交通运输、矿山、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全面提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重点加强对抗旱救灾、雷电冰雹、洪涝灾害、河流淹没区等区域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解决农村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高抵御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乡村技术支撑、医疗救治、物资保障工作体系,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第十二章 强化政策支持保障

        第一节 持续加大财政投入

        持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集中投入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等领域重点项目。对支持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在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实施。加大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向原贫困村倾斜力度。支持政府发行一般债券用于以农村纯公益性项目建设为主的脱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项目。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确保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

        第二节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深化金融创新扶贫示范试点建设,完善风险补偿基金和财政贴息贷款等机制,推动安康农商银行扶贫金融政策提质扩面。丰富金融产品体系,加大对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低收入人口的小额信贷投放,加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鼓励脱贫人口就业创业;创新开展产业带动贷款,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属贷款产品,带动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大对乡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创新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扩大养殖保险覆盖面。畅通涉农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用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支持企业上市和挂牌融资,落实企业上市“挂牌即奖”奖补政策。

        第三节 加大土地政策支持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求。持续开展“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摸排处置专项行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牢固树立以“亩均论英雄”理念,建立集约高效土地要素配置机制。继续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发展。

        第四节 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激发动力与凝聚合力相统符的原则,以乡村人才振兴“十大工程”为抓手,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吸引汉滨籍优秀人才柔性回归乡村。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主体意识,提升能力素质,培养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深入挖掘培养,鼓励创新发展,壮大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发展带头人和“引领者”。实施分类培养,完善评价激励,建设一支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社会事业专业人才队伍。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保障措施,培育一支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加强协同培养,优化人才环境,打造一批引领发展的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专栏10 乡村人才振兴工程

        (一)生产经营人才。以培养高素质农民为重点,以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为主体,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人以上。到2025年,建立大竹园茶产业、忠诚蔬菜产业等50个以上综合培育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全区高素质农民达到7000人以上。

        (二)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以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为重点,以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农民工等为主体,抓好专业技能、就业创业、实用技术、特色产业、传统技艺等“五类培训”,每年开展技能培训15000人以上,其中乡村工匠2000名以上;每年回引200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吸引2000名优秀青年回汉滨发展。到2025年,培育乡村技能人才80000名以上,其中乡村工匠10000名以上。

        (三)公共服务人才。以乡村教师、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规划建设等人才队伍为主体,通过定向培养一批、志愿招募一批、特岗招聘一批,每年为基层招录招聘10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向基层卫生院输送医务人员30人以上,向基层中小学(含公办幼儿园)输送教师80人以上,引进紧缺型高学历人才10人以上,选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30人以上。每村(社区)创建5支以上志愿服务团队,每年开展专家志愿服务、巾帼行动和百企帮百村行动50次以上,服务群众5000人次以上。

        (四)治理人才。以党政干部、村党组织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社会工作人才、农村经营人才、农村法律人才为重点,引导驻村工作队员、村民小组长、新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员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每年至少选派20%的“一肩挑”干部参与实训锻炼,对村级“两委”负责人进行一次轮训。

        (五)科技人才。以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推广人才、科技特派员等为主体,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培训和百名科技人员下乡活动,每年招募特聘农技员20人以上,分层分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50人,全区农技推广队伍稳定在100人以上。每年选派100名科技人才下乡开展科技服务,指导农户1000户(次)以上。

        第五节 推进信息数据一体化服务

        推进数字赋能,以脱贫攻坚数据信息平台为基础和依托,建立乡村人口、行政村(社区)以及自然资源、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基础数据库,加强与民政、教体、医疗保障、卫生健康、人社、住建、残联、应急管理、金融等行业部分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和对接,助推全市分阶段分层次建设集指挥、监测、管理、维护、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大数据管理平台,建立区级动态监测体系。打造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扶贫信息监测机构和人员转隶,建立乡村振兴信息监测系统,统筹整合各类涉农信息数据,设立行政村(社区)信息员岗位,充实工作力量,凝聚工作合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基础工作保障。

        第六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有序引导土地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联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实施好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金、资源、资产“三资”平台功能,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引导规范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四荒”地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出租等流转交易。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具体形式,盘活利用农村建设用地。

         


        第十三章 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压实区、镇、村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责任制,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乡村振兴局。领导小组下设九个工作组,具体负责推进各项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部署重大政策、重大行动和重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筹备全体会议或专题会议,并及时梳理问题清单,报送领导小组。各镇(街办)、各部门要参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建立联络员制度。夯实七大责任体系,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第二节 推进项目建设

        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在脱贫攻坚项目库的基础上,统筹谋划一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大项目,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作为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使用的依据,严格入库程序,全程公示公开,实行动态管理,提高项目储备质量。

        第三节 强化资金保障

        统筹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充分利用中省市专项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苏陕扶贫资金、财政转移支持资金,整合使用各级各类涉农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集中支持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突破发展。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全过程绩效管理,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节 强化考核机制

        组建专项督导组,专门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落实、工作进度、工作质量、资金运转、作风纪律等方面的督导检查,现场提醒,定期通报,对工作不力、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未按期完成任务的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责问责。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全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强化考核、审计结果运用,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抄送:区委各工作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

        区纪委监委办公室,区人武部。

        区法院,区检察院。

        安康市mobile 365365051_www365bet娱乐场_www.bst365.com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日印发